原有房屋加层改造检测鉴定的相关建议:
3.1对设计单位的建议
①应认真校核基础结构、上部结构对加载的承受能力;②设计时尽可能采用轻质材料;③分析增层时
产生的附加沉降对地下设施的影响,有条件时应评估其影响程度;④分析评估增层后产生的附加沉降对相
邻建筑物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3.2对施工单位的建议
①对原有建筑物裂缝进行详尽调查、分析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②对地下水的性质、动态变化规律
进行详尽分析,防止施工时浸泡地基(特别是填土地基);
③基槽开挖时应注意对原有建筑物的影响,对其
主要承重结构应进行临时支撑,必要时应采取卸荷措施;
④基槽开挖后应由设计、施工和建设等单位共同
验槽,分析问题并及时加以处理;
⑤应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施工,对施工工期、加载速度等应严格要求;
⑥在施工和使用期间要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若发现地基沉降过大、不
均匀沉降或承重结构严重裂缝,应立即停止施工,查明原因,然后会同设计单位采取处理措施;
⑦冬季施工采取防冻措施,雨季施工应采取防雨措施。
房屋加层改造检测鉴定注意房屋裂缝问题:
1.裂缝检测的一般规定
裂缝对结构的影响及其严重程度首先应根据裂缝在结构或构件上的宏观分布来判定。结合相应文件、记录,检测人员能够首先对裂缝做出初步评估。
对于不稳定的结构构件裂缝,为了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裂缝发展的趋势,必须进行持续性观测,从而对裂缝的原因和严重程度进行正确判断。
裂缝宽度大处和裂缝变化大处一般也是应力集中的地方,这些部位一般为结构构件相对薄弱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大。
裂缝宽度沿其长度方向一般是不均匀的,裂缝宽处布设的观测标志是为了确定裂缝宽度的大值;裂缝末端布设的观测标志是为了观察裂缝是否沿长度方向继续发展。
裂缝观测周期若太长,则难以把握裂缝动态发展情况及其对结构的危险性,只有准确的掌握裂缝发展趋势,才能合理判断其对结构的影响程度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根据工程经验,裂缝观测周期一般不超过1个月。

原有房屋加层改造检测鉴定报告——加层岩土勘察
2.1勘察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根据拟增层建筑物设计条件、原有建筑物设计条件、地基土质条件、增层方法以及场区的施工条件等综合考虑采用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宜采用常规勘察方法,必要时辅以特殊勘察手段。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根据建筑物的情况和原程勘察情况决定是适当补充勘探孑L或是对原位测试孔进行补充勘察,抑或是重新对建筑场地进行勘察。
2.1.1常规勘察方法
通过钻探、取样,并辅以原位测试手段(如标准贯入试验、重(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等)或载荷试验来综合评价地基土的性质。
2.1.2特殊勘察手段
通过探坑(槽)、井探、地球物理方法等手段来了解基础条件和地基土层条件。探坑(槽)方法因施工简便、效果直观,因而常被采用。采用探坑(糟)法进行勘察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探坑(槽)的数量宜根据建筑物的尺寸来定,同时考虑勘察的预算情况。②探坑(槽)的位置宜布置在建筑物的角点和边线的中点,若建筑物有肉眼可见的裂
缝,也应在裂缝处适当布置探坑(槽)。③探坑(槽)的深度宜挖至露出基础底面,并深入至直接持力层一定深度,若为填土地基,则应挖透填土层至天然土层。
2.2地基条件的评价
分析勘察结果,对地基条件进行评价,并对建筑物的原勘察报告进行校核。
2.2.1 地基土质
①地基土质情况:土质成因年代、岩性、物理指标(颜色、孑L隙比、天然含水量、失陷性等)和力学指标(压缩模量、抗剪强度指标等)。②地基土层的均匀性。③评价地基在原有建筑物荷载的作用下是否已产生压密效果而得到改善。
2.2.2地下水条件
包括勘察时地下水性质、层数、水位标高、水质腐蚀性评价及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等。
2.2。3建筑抗震设计条件
包括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影响、建筑场地类别、场地土类型、场地土液化特性、软弱土震陷问题。
2.2.4地基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有:①试验法:属常规勘察方法,包括载荷试验法和室内土工试验法。②经验法:根据地基土压密效果、上部荷载增层情况、地下水位升降情况等综合确定。地基承载力是决定原有建筑物增层可行性的关键性因素,因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不同,原有建筑物勘察时评价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和拟增层建筑物勘察时评价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可能不同,所以增层勘察时地基承载力应以现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进行评价,并尽可能对原地基承载力重新评价,以获得新旧承载力在量值上的一致。对于采用直接增层法和改变荷载传递法增层的建筑物,若勘察时可对原有建筑基础范围内的直接持力层土质进行评价,其地基承载力可按勘察时获得的资料评价。若勘察时无法对原有建筑基础范围内的直接持力层土质进行评价,其地基承载力可按以下经验方法确定:①有成熟经验的地区,地基承载力按成熟经验确定。②无成熟经验的地区,若地基经过长期压密,当建筑物长期使用、未出现裂缝和异常变形、地基沉降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时可采用以下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2.2.5地基沉降
根据已有的沉降观测资料和肉眼可见的沉降裂缝等,分析其与地基的均匀性(不均匀性)、上部荷载情况、地下水情况是否有相应的对应关系,计算分析增层时随着荷载的增加是否会加剧地基的沉降,并根据加荷的高度和荷载情况预估沉降趋势和沉降量,为地基基础方案的确定提供基础技术依据。

原有房屋加层改造检测鉴定报告——加层岩土勘察
2.1勘察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根据拟增层建筑物设计条件、原有建筑物设计条件、地基土质条件、增层方法以及场区的施工条件等综合考虑采用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宜采用常规勘察方法,必要时辅以特殊勘察手段。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根据建筑物的情况和原程勘察情况决定是适当补充勘探孑L或是对原位测试孔进行补充勘察,抑或是重新对建筑场地进行勘察。
2.1.1常规勘察方法
通过钻探、取样,并辅以原位测试手段(如标准贯入试验、重(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等)或载荷试验来综合评价地基土的性质。
2.1.2特殊勘察手段
通过探坑(槽)、井探、地球物理方法等手段来了解基础条件和地基土层条件。探坑(槽)方法因施工简便、效果直观,因而常被采用。采用探坑(糟)法进行勘察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探坑(槽)的数量宜根据建筑物的尺寸来定,同时考虑勘察的预算情况。②探坑(槽)的位置宜布置在建筑物的角点和边线的中点,若建筑物有肉眼可见的裂
缝,也应在裂缝处适当布置探坑(槽)。③探坑(槽)的深度宜挖至露出基础底面,并深入至直接持力层一定深度,若为填土地基,则应挖透填土层至天然土层。
2.2地基条件的评价
分析勘察结果,对地基条件进行评价,并对建筑物的原勘察报告进行校核。
加层前未对旧有结构进行安全鉴定。
虽然轻钢结构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相比较,在自重上有很大的降低,但仍具有较大的质量。当前许多人认为只要是轻钢结构,就可以随便加层,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导致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原有建筑物在其使用寿命内由于地震、湿度、风力、日照、雨水及各种有害介质的侵蚀影响,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度。在确定增层方案前,首先要弄清该建筑物的增层可行性程度,要对建筑物做全面的安全鉴定,包括对建筑的地基承载力和承重构件的验算。一个建筑物能否加层,能加几层,关键取决于该建筑物是否有加层的潜力,潜力究竟有多大。应由专业人员在对原设计进行审校验算,并详细检查鉴定该建筑物的使用现状基础上,经过全面的鉴定与综合分析,认为确有可能时,方可加层。

近年来,各单位为解决各类用房的严重不足,对原有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增层和扩建改造。如果这类项目的地基承载力也象新建工程那样计算,则绝大多数情况要进行地基处理。这样势必造成施工复杂,工程量大,施工工期延长,甚至无法处理,以至影响生产和效益,故此提出在荷载长期作用下,地基土的利用问题。
1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
旧有建筑物改造时,一般均可引起地基上荷载的变化。通常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I)加固基础,扩大基底面积,使新增荷载由扩大的基底面积来承担。
(2)分析原有建筑物的荷载情况及基础资料,确定原设计中承载力是否留有可供利用的余地。
(3)将原有建筑上可以拆除的设备、墙体拆除,或用轻质材料代换来平衡附加荷载。上述三种方法,都有诸多限制条件。而对于许多工期要求紧、现场拥挤、投资有限制、施工复杂而又缺乏原始设计资料的工程则可以利用在荷载长期作用下,原有地基承载能力的提高这一经济、有效的方法。
2 原有地基承载力确定
2.1原有地基承载力提高的机理
在荷载长期作用下,原有地基承载力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地基受荷后产生了压密固结。具体表现为
(1)土体矿物颗粒本身的压缩;(2)孔隙中水和空气的压缩;(3)水和空气从空隙中被挤出.主要表现为土中孑L隙体积的减少,土体颗粒相应发生移动,靠拢挤紧,从而使其压缩模量增加,强度提高。
2.2 原有地基承载力近似计算
根据有关资料,认为下面所述的原地基上新承载力的近似计算方法较为适用。地基土上新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建造年限;(2)土体类别;(3)原建筑物荷载值的大小;(4)原天然地基承载力,该值可由地质勘探资料提供;(5)原设计中地基承载力的利用程度。其中改造前的基底应力可以从原设计文件中查取,也可以根据现状估算。

房屋加层改造检测——房屋鉴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1. 房屋鉴定的特殊性在于它需要了解建筑行业中各专业的理论和实际经验,它要求鉴定技术人员熟悉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并且了解自然状态对房屋的影响,在需要司法解决问题情况下,还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2. 由于房屋的结构多样性,地质条件和建筑年代各有不同,体现出的现象也千差万别,故房屋鉴定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表现在:同一个工程的鉴定报告,可能出现两个以上的鉴定结论;同一个鉴定报告房屋鉴定不会出现在不同的鉴定项目中,要根据每个鉴定项目房屋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与判断,要从不同方面反复推敲;有裂缝的房屋并不代表它是一定有危险,无裂缝的房屋并不代表它是一安全。
3. 房屋鉴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房屋鉴定工作需要上部结构、地基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法律知识,出具的报告具有权威性。
4. 房屋鉴定工作一般在出现损坏情况后进行的,房屋损坏过程是看不到,而只是从房屋结构的损坏情况,根据检测结果推断出房屋损坏过程中的情况以及损坏的原因。
5.房屋鉴定工作的责任重大,技术人员要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房屋鉴定的工作,否则就会造成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汶川地震后我国很快的启动了对中小学校校舍的抗震鉴定、加固改造工作,并相继修订出台了一些技术标准及规程、规范做为指导这一工作实施的法律依据,对既有建筑抗震与安全鉴定及加固改造,特别是对于当前中小学校校舍的抗震及安全鉴定及加固改造的顺利完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还不能满足现阶段既有建筑鉴定及加固改造的实际需要,在内容、数量、质量上要尽快做到完善、系统、相互协调,让这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好的完成既有建筑的鉴定工作。

建筑结构倾斜变形测量
测量方法:采用电子经纬仪测量该建筑物的倾斜变形情况
测量数量:在矩形建筑物四大角各布置1个测点,共计4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X、Y两个方向的倾斜变形,对平面形状复杂的结构,应相应增加测点数量。
房屋加层改造检测鉴定项目实例分析:
本工程位于莆田市,于1995年建成为二层砖混结构,后于2014年加盖一层,现为3层混合承重结构,一层和二层均采用普通砖承重,三层采用现浇混凝土柱和混凝土砌块共同承重;楼盖、屋盖均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房屋高度为10.8m,建筑总面积为804.4m2。本工程地处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区,抗震设防按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年,后续使用年限按40年考虑。根据结构布置情况,按1个鉴定单元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根据《民用建筑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本工程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评为Csu级。⒈鉴定程序⑴建筑物现状调查、勘测,包括结构平、立面布置、裂缝、结构侧向位移、相关构造以及使用功能等。⑵采用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采用回弹法检测砖抗压强度,采用回弹法砼构件混凝土强度,采用一体式钢筋扫描仪对砼结构主筋根数及箍筋间距进行扫描检测。⑶根据检测数据,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能力验算、分析,结合现状调查、勘测结果,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及抗震性能评估。⒉安全性鉴定评级的分级标准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的相关规定,民用建筑安全性鉴定按单个构件、子单元、鉴定单元三个层次进行,每一层次分为四个等级,其中鉴定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的各层次分级标准及相应的处理要求如下:Asu—安全性符合鉴定标准的要求,不影响整体承载,可能有极少数一般构件应采取措施;Bsu—安全性略低于鉴定标准的要求,尚不显着影响整体承载,可能有极少数构件应采取措施;Csu—安全性不符合鉴定标准的要求,显着影响整体承载,应采取措施,且可能有少数构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Dsu—安全性严重不符合鉴定标准的要求,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根据结构布置情况,本次鉴定按1个鉴定单元进行,并划分为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以及围护系统的承重部分3个子单元。
-/gjdcah/-
http://www.zcgcjss.com